教改Q&A

Q1:教改改什么?

总体来说,主要有三方面的改革:

(1)从课堂教学扩大为终身学习

一路来,我们常把教育等同于课堂教学,但这种静态、僵化的教育观,显然是不合时宜了。21世纪的教育应该被重新定义为超越课堂、超越学校的持续学习过程,让学生从中培养起终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及习惯。

(2)从人才标准化转变为人才多样化

过往教育为了符应工业社会经济的需求,而讲求一致性和标准化。这种人才标准化的学校教育,使得教育的意义从天赋开发转換为成绩追求,严重地扼杀教育的多样性和创造性。如今教育对人才的培育则是追求发展人的无限可能性,因循学生的天赋,把学生的潜能充份地发挥出来。因此,从课程、教学、评量到学校的管理上,都要顺应人才多样化的方向而改革。

(3)从为了谋生拓展至为了人生

过往的教育模式其实是偏向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做好准备。成功的职业生活固然重要,但人不只是人力资源,除了工作之外,还有生活的方方面面,包括家庭生活的需求、社交生活的需求、精神生活的需求等等。因此,教育不应过于功利而勿略了文化的教育。

Q2:如何落实独中教?

总体而言,基于独中有办学自主权的特性,董总要推动独中教改需要在以下5个领域下功夫:

(1)观念宣导

任何教改措施在推行之前,是必须做充份的观念宣导。此外,教育改革往往需要整体的配合,单靠教师的改变及努力不足以支持全面的改革,因此,除了教师外,我们也需要向家长、董事与社会人士做观念宣导的工作。

(2)规范与指南

在推动教改的过程中,是有必要建立起各种规范与指南,一方面让学校有所依循,一方面让各校有相对一致的标准以方便沟通和协调。

(3)学校支援

由于在教育改革在实践过程中,充满了各种变数,各校有各校的情况。因此,必须走入学校内部,針对各校情况,具体地提供适当的支援及协助。

(4)能力建设

为了具体落实各种教育改革措施,是需要进行各种必要的能力建设。具体而言,包括了设立小组/委员会、增加人员编制、培训工作、调整组织结构等等。

(5)教育调查与研究

一个合理的教育决策和政策的拟定应以调研为基础。

Q3:面对各校多元的教学,甚至有的学校办学已经走到很前卫,还需要参照“华文独中教育改革”吗?

总体而言,基于独中有办学自主权的特性,董总要推动独中教改需要在以下5个领域下功夫:

(1)观念宣导

任何教改措施在推行之前,是必须做充份的观念宣导。此外,教育改革往往需要整体的配合,单靠教师的改变及努力不足以支持全面的改革,因此,除了教师外,我们也需要向家长、董事与社会人士做观念宣导的工作。

(2)规范与指南

在推动教改的过程中,是有必要建立起各种规范与指南,一方面让学校有所依循,一方面让各校有相对一致的标准以方便沟通和协调。

(3)学校支援

由于在教育改革在实践过程中,充满了各种变数,各校有各校的情况。因此,必须走入学校内部,針对各校情况,具体地提供适当的支援及协助。

(4)能力建设

为了具体落实各种教育改革措施,是需要进行各种必要的能力建设。具体而言,包括了设立小组/委员会、增加人员编制、培训工作、调整组织结构等等。

(5)教育调查与研究

一个合理的教育决策和政策的拟定应以调研为基础。

Q4:哪一些是独中的核心素养?

独中的核心素养共有9项,即是:①身心平衡与美感素养;②善用知识与运用科技;③创意思维与解决问题;④积极态度与正面价值;⑤领导能力与团队合作;⑥语言素养与沟通表达;⑦品德素质与人文关怀;⑧国家认同与多元文化;⑨全球视野与永续发展。

Q5:独中的初中课程目标是什么?

  1. 建立学生在德、智、体、群、美的基础,并能依据个性,均衡发展各个方面的能力。
  2.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、阅读及思维的能力和习惯,为自主学习做好准备。
  3. 确保学生在知识、能力和态度的培养都达到基本水平,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我潜能,追求卓越。
  4. 建立学生对生活和生命方面的积极态度和正面价值观。
  5. 塑造让学生认识我国各民族的语言、文化、宗教等的学习环境,引导学生尊重多元文化、认同国家及开拓全球视野。

Q6:独中的高中课程目标是什么?

  1. 适性发展学生在德、智、体、群、美的各项才能,为未来的工作、创业、学习和生活做好准备。
  2. 奠定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,进一步养成好学、独立思考、批判和创造创新的能力。
  3. 培养学生追求卓越与利他的态度,为个人、社区、国家和人类打造更幸福的生活条件。
  4. 引导学生充分的自我认识,并对未来有信心和把握,能够应对社会和时代的变迁。
  5. 培养学生对家庭、族群、社会及国家的承担力,能够尊重多元文化,开扩全球视野。
  6. 创造让学生积极参与多元族群活动的机会,能够在跨文化环境中与人交流和学习。

Q7:独中课程规划的原则是什么?

独中课程规划有5大原则:

  1. 独中使命:课程发展不能乖离《独中建议书》的四大使命、六大方针。
  2. 素养导向:课程发展必须贯彻总纲提出的九项核心素养,即身心平衡与美感素养、善用知识与运用科技、创意思维及解决问题、积极态度与正面价值、领导能力与团队合作、语言素养与沟通表达、品德素质与人文关怀、国家认同及多元文化、与全球视野及永续发展。
  3. 衔接整合:课程发展须兼顾横纵两个方面的内容衔接。在横向衔接的部分,着重学生德智体群美的均衡发展、学习与生活的相关联系,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容衔接与整合。在纵向衔接的部分,着重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内容衔接,同时也须符合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,减少重复。
  4. 多元适性:课程发展提供学生多元的选择。统一与校本课程、必修与选修、加深加广课程的开发、多元评量模式等协助学生适性的发展。
  5. 配套协作:课程发展需要整体性的思考,配合师资培训、评量、学生的升学和生涯辅导做整体性的推展。此外,在学校部分,配合大中小型独中的不同特性,整合校内校外资源以达到课程推展的最佳效果。

Q8:教改可以改变考试制度吗?

应试文化始终是教育改革最大的问题,不面对这个问题,许多教改的措施是难以推动。而评量改革基本思路主要是两方面:一、减少考试对教改的干扰;二、改革评量的方式。

对独中而言,是分两大部分:统考的改革及校内考试制度的改革。统考的改革是不太容易,只能小幅度的改革。目前较具体的措施是增加三语口试和理科实验评量。校內考试制度的改革反而是更容易进行,这包括评量方式的改变,减少大考的次数,升留级标准的调整等。只是我们常重视统考的改革,而忽略了校內考试制度的改革。

    Q9:落实独中教改,老师的培训会有什么样的改变?

    总体来说,可归结为两大方面的改变:

    (1)培训內容的改变

    现今的教改强调,学生是学习的主体,教育改革的宗旨就应该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,而培养学生成为终身的自主学习者,是当前教育的重要使命。因此,在培训课程的设置上就要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,而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成为培训的重心。

    (2)培训方式的改变

    基于独中的自主性而导致各校有各校的特色,除了原有董总举办的培训外,也要重视校本培训,使得培训的内容更有針对性及实效性。而董总在支援学交的校本培训上的投入就显得更为重要。

      Q10:各校评量不同,独中教改在评量上是要做到各校统一还是标准指南参考?

      总体而言,基于独中有办学自主权的特性,制订标准指南做为各校参考是比较可行的方案。